今天是: 2018年07月15日
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教育为实现美好人生服务
时间: 2016年04月25日 来源: bet365官方投注 浏览: 129 分享:

   诞生在居民小区的民办学校
        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建于1993年,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民办学校,是全国第一所人生中心教育学校。办学之初,无任何单位和个人投资,是租用丰台洋桥居民小区的校舍开办起来的。1996年,经市区教委批准,迁入北京十一学校校区办学。2008年,学校以课程改革为载体,着眼于受教育者的美好人生,开始了对教育和人生这一全新命题的思考,提出了人生中心教育——“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自此,建华学校在“人生中心教育”这面旗帜下,焕发着勃勃生机,昂首前进。建华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收获了丰硕成果:
        2015年,小学新一年级入学共计报名3326人,录取人数为285人,录取比例为1:11.7;而初中部招生人数与报名人数的比例更是高达1:20。
        2015年高中统招分为537分,在市、区均位列不少市级高中示范校之前。
        2015年高考,一本上线率突破80%。其中,二四实验班一本上线90.5%,600分以上学生占比69.1%,其中的统招生一本上线率100%。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战略是建华学校强大的教育力、课程力、研究力和创造力的生成之源。学校以崭新的人才管理模式,开拓和丰富着民办教育领域独创的人才发展通道,不断发掘着最优秀的人生中心教育论实践者。2014~2015学年,建华学校新聘任的中学教师多为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名校博士。目前,学校已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队伍,其中博硕教师近百人,占专任教师的近65%;而中学部仅博士教师就高达20人,占中学部教师近25%......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在人生中心教育的旗帜下,不断创造着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
         人生中心教育的发现
         “人生中心教育的产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眷顾。”李金初校长非常感慨,他在2007年10月从十一学校退休以后,接任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董事长、校长。站立在美丽的校园里,看着孩子们呼喊着向他涌来时,张开小臂要他抱抱时,让他突然对教育产生了从未有过的认识:“他们从学前走来,甚至来自生命的更远处;他们又会从小学走向中学、大学,乃至生命更为遥远的未来,这一段段生命的综合就是他们的人生。他们不仅要度过人生,也要享受人生,更要成长人生。他对教育的认识一下豁然开朗:任何人的人生都要从教育走过,任何人的人生都要接受教育的洗礼。我们给孩子准备什么样的教育,就是为孩子准备什么样的人生。所以,教育是为人生服务的,人生才是我们进行教育的中心,我们应该去构建并实施人生中心教育。
        人生中心教育的基本公理
        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先后提出了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为推进教育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事实上,教育从来都是对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人是教育的中心。应该特别指出:在为人的过程中,教育的重点,并不是指向人的自然性发展而是着重于人的社会性发展;教育的功能是实现人的社会性成长,使人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并继而成为社会中优秀的人、成功的人、幸福的人,这是一种美好人生的追求。这就是人生中心教育。
        在“人生中心教育”命题的基础上,得出了两个公理
        人生公理:任何人的一生有且仅有三项内容---做人、做事、生活;所以,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 实现美好人生。
        教育公理: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生活;所以,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使受教育者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实现美好人生。
        人生中心教育的“全课程”
        在人生中心教育的课程建构体系里,作为人生中心教育载体的课程,还有着更为丰富、宽广的内涵和外延。“人生的边界,就是课程的边界”,这是人生中心教育的一个基本论断,基于此,“全课程”的构想应运而生。
        人生中心教育产生的课程矩阵有两条轴:一条轴是按照课程功能和目标分类的纵向课程排列,即做人课程、做事课程、生活课程;另一条是按照课程空间(学校、社会、自然、自我)来分类的横向排列——在学校里,有学校做人、做事、生活课程;在社会空间、自然空间、自我空间里都有做人、做事、生活课程;从幼儿园到高中又形成一个十五年段的时间轴。它们共同形成了人生中心教育的全课程空间,也叫“人生中心教育全课程柱”,从而构成了人生中心教育的“全课程”,实现着育全人的功能。
         科学选定“全课程”的根源点与目标点
         纵观中国当代的课改,普遍缺乏自己的系统理论和独立课程,用的几乎都是舶来品;甚至那些课改浪头的源头国,似乎也在不断变换课程的理论。因此,缺乏课程的“源”头及目标“尽”头的课程改革,触及的就只能是问题的部分和表面,不可能触及课程的整体和本质。
       人生中心教育认为,教育应为人生服务,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生活,并以此为社会服务。人生中心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统称为美好人生。这是对教育更加根本的认识,也是对教育的源点性问题的追索。于是,人生中心教育课程构建以寻找课程真正的源点出发,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唯物史观分析,确定“自创性——自主、劳动、创造”作为人生中心教育的课程源点,以责任、合作、思维、意志、规划、自尊、节制、乐施等28个美好人生基本素养的桥梁,引导学生走向以优秀人格、成功能力、幸福心境为内涵的美好人生,以达到课程的“终极”目标。这奠定了人生中心教育课程论的科学性基础,为科学、有效地构建、开发和实施人生中心教育课程奠定了基础。
        “五、三、四”学制和七年制中学
        基于课程“源”点——自创性这一理论,学校对传统的学制、课程、教材及学习方式进行彻底改造。学校将学制调整为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简称为五三四学制,其中中学七年,简称为七年制中学)。
        与学制改革同步,学校开始了七年制中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这是一次全方位的课程创新革命。七年制中学注重小学到初中的平稳过渡衔接,而且更加重视四年制高中实现部分大学基础性课程的先修与衔接,形成先进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方式,创造适合学生的课程,因材施教,利于学生自主发展、选择发展、个性发展、特色发展。
        学校转型:实施人生中心教育,建设“培养-研究型”学校
        建设“培养―研究型”学校,是人生中心教育赋予建华学校的使命,其主要任务是:遵照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发挥人才优势,研究人生中心教育的“全课程”,培养学生实现学生“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所需要基本素养。因此,学校承担的功能有二:一是培养;二是研究。
        人生中心教育是直接服务于学生的,其研究任务的重心在实践层面上,需要教育实践作为载体和平台来丰富理论研究。“培养―研究型学校”的建设为人生中心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解决办法和行动方向,它真正发展了素质教育,让美丽却冰冷的理论有了直接与一个生机盎然的群体对话的时空。
        百人投入人生中心教育课程研发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关键要素,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到内容甄选、呈现方式,一系列原创性工作都考验着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建华学校在人生中心教育办学理念的引导下,已经组建成一支锐意进取、敢于创新、不惧挑战的百人研发团队。教师在学习中成长,在研究中成长,在创造中成长,他们要成为教学专家、教师教育家,他们是人生中心教育理论研究、课程开发、教学创新的有力保证,他们将逐步彻底实现对传统教育的改造。几年来,已研发并形成使用文本的课程近百种,数百万字,在11个年级进行着实验使用。
        幼儿园生成性课程:戏剧课程
        人生中心教育的课程是成人为使儿童实现美好人生而设计和生成的一切必要且充分的积极影响,并在课程实现过程中充满了儿童的参与性和课程的再生成性。所以,建华学校有大量“生成性”课程,是为特色。
        依据“充分感知是幼儿表现与表达的前提”和“问题性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两个原理,以“自主”“劳动”“创造”为戏剧活动设计的逻辑起点,幼儿园构建并实施了“学、编、排、演”四阶段戏剧课程模式。
        历时一个月的戏剧课程,幼儿们会经历自己选节目,编动作,设计台词,选音乐,制服装,排练,巡演等各种挑战性环节。学习感知阶段,幼儿们会集体走进国家大剧院,在真实全面的感知中发掘戏剧表演的魅力。幼儿们也会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故事和戏剧形式,包括童话剧、音乐剧、皮影戏等。创编动作阶段,运用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表演欲,幼儿的角色意识明显,个别幼儿还体现出了一定的领导力。排演阶段,幼儿在自主、合作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了活动的主人。最后,幼儿们会把自己班级的剧目完整搬上舞台,分别在幼儿园、社区、中小学校等地展开演出。
       在戏剧课程里,教与学的方式转变正在悄然发生。从“演”到“编”,从“教”到“学”,从“指挥”到“跟随”,从分散练习性学习到整体性学习,从被动式学习到主动式学习,幼儿不再是为了表演效果练习技能,而是体验创作与表演的全过程,体验优秀文学作品、体验生活、体验角色、体验演职人员的工作,实现自编、自排、自导、自评。
        小学部生成性课程:大阅兵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振奋人心!其画面、人物、声音、故事等牵动着每一位中国人,骄傲、自豪、感动瞬间汇聚成中国人共同的记忆。走进大阅兵,我们不难发现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品社、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科学……当用学科专业的视角再次回顾大阅兵,那波澜壮阔的仪式更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力量。这份力量是可以跨越学科界限的,不止于家国情怀,更有集体主义美学元素,大阅兵的发展历程,抗战历史等都是创造课程的力量源泉。
        挺拔的身姿、整齐的步伐、坚毅的眼神、响亮的口号,二年级“小军人们”独立完成的八个模拟阅兵方阵震撼亮相,拉开了“唱响家国情怀,筑梦美好人生”课程成果汇报演出的序幕。一段歌舞《松花江山》将记忆拉回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音乐、画面、人物表现的层层叠叠仿佛把战争带来的悲痛从观众心中再次唤起。在各年级学生深情演绎下,一首首充满豪情的革命歌曲在校园上空回荡:《卖报歌》、《共产儿童团歌》、《只怕不抵抗》、《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保卫黄河》……各首曲目的背景图都是孩子们日积月累亲手描绘、制作、书写、创意的成果。丰富的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组合展示了不同歌曲的时代背景和情感。全场红旗飘扬,歌声跌宕起伏,激发着在场每一个人的爱国情怀。本次大阅兵课程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美好、留下感动、留下奋发图强的种子,而这些种子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初中部生成性课程: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课程
        如今的建华,社会空间课程和自然空间课程,已经成为每个学期学生们最期盼的课程。9月1日清晨,全体新生来到天安门广场,一起观看庄严的升国旗仪式。10月,初一学生集体乘车奔赴革命圣地井冈山,开始了为期一周的红色之旅。初二时去延安,初三去西柏坡,连续的红色之旅,将贯穿学生三年的初中生活。
        这样的社会实践,之所以被称为课程,缘于教育者一系列科学、细致的设计。每次出发前,学校都会给学生们开讲座,做好出行的各种准备;参观回来,要写论文、制作PPT、展示汇报。实际上,学生们的收获,还远不止这些有形的学习成果:克服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学会团体合作,作为美好记忆长久的留存在学生心中。显然,这样深刻的成长体验,远非传统的说教式德育可以比拟的。
        除了红色之旅,学校还有绿色之旅,即一年一次的自然空间课程,目的地是京郊的雾灵山和百花山。学生们分成小组,带着科研课题、各种科考用具,探寻大山为他们准备好的“课程”。如今,在七年制中学,更多鲜活的空间课程被创造出来:公益服务、社会活动家、绿色使者、自然探秘……
        高中生的自主学习空间:选课、走班教学
        课程方式的选择一定要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培养。所以,课程方式的选择重点在服务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升。没有自主,便没有创造。学生只有在自主选择的学习中才可能最终实现学习效率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所以,自主与选择成为课程的重要原则,选课与走班成为课程方式的必然。
        在建华的四年制高中,没有了传统模式下的固定教室,取而代之的是,学科专用教室的普及,教室从班级专有、专用,转化为教师专有、学科专用。学科教师结合学科功能和特色,结合最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提出教室设计方案,最终实现环境优美、功能多样。走班制创造的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最适合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学习环境,同时也给教师注入了办学的灵感和激情。
        建设和实践中国本土教育学
        时下,建华学校集结了百余人的课程研发队伍,成立了理论研究中心、课程中心,依据人生中心教育的课程理论,进行新课程体系的构建,研制新课程标准,编制各种课程读本,在中、小、幼各段广泛实验,课程成果初步显现,研发队伍日渐成长,学生受益快速提升,人生中心教育学校研究与实践的热潮已在建华学校涌现。
建华学校是“人生中心教育”的母体,要从学制、课程、资源到方法,创造出一套可推广的成熟经验,催生出更多的人生中心教育学校。
        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力量。只有创造出不一样的教育,才能产生不一样的力量。唯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有能力应对未来社会的一切未知挑战。我们必须鼓足勇气,解放思想,坚持自创性价值观,走向自创的大道,创造出符合伟大时代特征的教育与课程。


审稿人:赵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