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18年07月15日
秦和:关于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空心化”问题的提案
时间: 2017年03月06日 来源: bet365官方投注 浏览: 126 分享:

        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共有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21.7万所、在校生(含城乡结合区、镇乡结合区)6062.6万人,分别占全国义务教育校点数、在校生数的64.6%、44.6%。从规模上看,农村义务教育举足轻重。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服务脱贫攻坚、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全国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等方面,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没有农村义务教育的现代化,全国教育就难以实现现代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农村义务教育这一“短板”,2005年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已实现“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转变。同时,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和举措,大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改观,在许多边远乡村地区,学校已成为当地最美、最牢固的建筑。
        但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大量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到城镇学校就读,在导致城镇学校“拥挤”(集中体现为大班额问题)的同时,许多乡村学校的在校生迅速递减,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空校”现象,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一现象,被一些媒体和学者称之为“空心化”。客观地讲,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空心化”由来已久,几乎与我国城镇化进程同步。但近年来出现了日趋严重的趋势,需引起高度重视。有关调查显示,在一些农村地区,不仅老校出现了“空心化”,一些新建的学校也面临“人去楼空”,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
        农村学校“空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从直接的效应来看,不仅导致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还造成农村学生上学的极大不便,加重农民的教育负担,给城镇教育资源供给带来压力。从长远的影响来看,随着学校的“空心化”,将逐步导致大量人口迁出乡村,导致乡村整体的凋敝。长期以来,学校在乡村的存在,同时也代表了乡村的希望所在。可以设想,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读书声的乡村,将是多么的沉闷、多么的乏味。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如果不能避免乡村的凋敝,将是难以承受的代价。
        对农村学校“空心化”的原因,我们作了一些研究和分析。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可避免带来乡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客观上减少了乡村学校的生源。二是一些地方的乡村学校建设规划,与城镇化进程脱节,没有提前预见到人口流动对生源的影响。三是许多地方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普遍不高,不少农村家庭为了选择有基本质量保障的教育,不得不送孩子到城镇学校就读。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厌学已成为一些地方农村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这正好与第三个方面的原因形成印证。
        笔者认为,乡村学校“空心化”现象需引起高度重视,否则一旦成势,要想扭转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可以说,解决这一问题,已刻不容缓。破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空心化”难题,不能就教育看教育,要立足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将乡村教育置于乡村建设的大视野下进行思考和谋划,从根本计,从长远计。主要有3个方面的建议:
        1.科学合理布局义务教育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学校布局规划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有效衔接。对各地已经制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进行了必要的审核和调整,避免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新建、改扩建的学校,出现“建成便空置”的现象。
        2.加强对农村闲置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点)闲置情况进行认真排查,摸清底数。请有关部门牵头,对闲置学校(教学点)如何利用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各地提出明确要求。要充分考虑今后可能出现农民工返乡的情况,尽可能保留闲置学校和教学点的教育功能。同时,在乡镇层面或村级层面,加强学校资源与文化、卫生等资源的统筹,发挥好闲置校产的效益。
        3.大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针对农村学校在提高质量方面面临的困难和“瓶颈”,紧紧抓住教师和校长这两个关键,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大幅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不断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拓宽农村教师职业发展空间,提升农村学校校长的管理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更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覆盖农村学校。

(作者系bet365官方投注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校长)

审稿人:赵 磊